论坛 > 博雅风采 > 在《博雅管理实践》TTT课程一期班结业会上的发言
在《博雅管理实践》TTT课程一期班结业会上的发言
MLAchina
发帖人:MLAchina
发表时间:2019-07-01 16:54:17

在《博雅管理实践》TTT课程一期班结业会上的发言

邵明路 – 2019年6月

今天是整个课程的最后一次研讨课,9个月时间的学习马上就要结束了。每一个人都做了总结, 可以感受到,大家都是很真诚的,而且不仅仅是把它当做一种学习,更是把它当成一项修炼。

我留意到有好几位学员在总结中都联系到自己的前半生,或者自己的整个职业生涯。比如吴江燕,她加入DA(北京彼得·德鲁克管理学院),或者说从加入我们这个德鲁克思想推广事业开始,已经20年了,这差不多就是她整个的职业生涯。也有一些学员从自己现在的工作实践这个角度来谈自己的体验。 当然也有学员对管理学进行了逻辑性的梳理,从一门知识的系统、逻辑和它与其他学科的关联性等方面。

1561971108425283.png

我相信,TTT的学习对每个人来说,都不仅仅是一个课程的影响,更会对我们的人生留下一个很重要的印记。它的作用是缓释的,你现在能说出来的感受,并不是它的全部。可能过了5年、10年,很多你今天说不出来的,不能特别强烈的意识到的东西,会慢慢的领悟。真正有价值的,无论是学问也好,宗教的体验也好,它都会有这样的一个缓释的过程。这个留待大家自己去验证。

我印象比较深的是有人说,我自己作为一个管理者, 过去也有成效,甚至在职业生涯中也取得了相当的发展和成功,但是后来慢慢的就走入一个死胡同,就是我工作的意义到底何在?现在,我把这个意义找到了,找回来了。也有学员说以往我只知道片面的、个别的、零散的道理和知识,但是这一次学习让我把它们串起来了。大家注意,这个“串”字儿是两个“中”字在一起,中就是连接那些个别、零散知识的根本原则,要想把片面的、零散的、个别的东西串起来,那就一定得是很根本的原因。那么到底TTT的精神和本质是什么呢?我自己也是一个学习者,也是第一次从头到尾把所有材料都读了,我把我对整个课程系统的梳理跟大家分享一下。这个梳理肯定是很片面的,或者说很初步的。

TTT的脉络光从这14门课的标题不能完全看出来,我学过之后,自然的感觉到它实际包括了6个板块。

第1课和第2课是第一个板块,这个板块在说什么呢?主要在说明个人、组织和社会之间的关系。然后,在这个基础上来说明管理和这三者之间的关系。第1课和第2课先交代了德鲁克的写作生涯,他在什么背景下、怎么开始进入管理这个领域,在不同的阶段写了哪些关键性的著作、每一本书回应什么样的现实。从这儿开始来探索他写作的动机,和支持他去做这些研究背后的同情。然后,交代了他所谓的功能社会的最基本的原则,一般性社会理论,特殊性社会理论。最后得出了管理是一项社会职能这一结论。管理作为一项社会的职能,同时在学问的归类上,把它归为一门博雅技艺(Management as a Liberal Art)。这是第1、第2课的脉络,如果要我给这个板块一个题目的话,就叫“功能社会”。

1561971141808868.jpg

第二个板块是第4、第5课。第4、第5课讲的是生产力和生产率。实际上,一个机构,或者一个经济组织,最重要的识别它有没有社会贡献的指标,不是表面的利润,而是投入产出的效能。德鲁克对生产力、生产率的阐述与众不同的地方,就是他把它说成是一项道德要求。高绩效,高标准,不断的持续的提升生产率、改善生产力,以及解决新时代——知识社会的时代和新的工作者——知识工作者的生产率的提升问题,是一项道德诉求。大家注意,这是他跟别人不一样的地方。把它说成是道德诉求,就给这一个板块赋予了灵魂。

大家一定发现我刚才在两个板块中间漏掉了第3课。第3课是在讲什么呢?第3课是在讲利润和社会责任的关系。通常理解,管理是一项工具,企业一定是追求经济绩效的,很自然的, 利润越多越好,意味着企业越成功。但是,利润是一个陷阱,是一个非常容易引起迷失的东西。利润的本质到底是什么?它真的是利润吗?还是在经济学上来说,它其实只是一项成本?怎么样去取得利润?利润从哪儿来?又应该到哪儿去?这个过程是怎样进行的?他没有细讲。但是,他从根本上给利润进行定性,然后把取得利润和社会责任之间的关系说清楚了。这就是第3课,它是承上启下的一个衔接,是第一板块和第二板块之间的一个过渡。了解了第一、第二板块,回过头再去看第3课,从这一课怎么引出和过渡到生产力和生产率的,它和生产力、生产率这个板块合起来就可以说明,真正决定和衡量一个企业经济绩效的,是生产力和生产率,而不是利润。第3课的作用是过渡,但又不仅仅是过渡,它说清了其实长期以来,从有了经济组织以来,一个持续争论不休的问题:利润到底是什么,它的合理性和正当性是什么?

第三个板块是第7和第8课,注意又跳过了一课,这个版块是讲权力的合法性或者说权力的正当性,以及权力和权威的合理配置。不管是权力的下放原则,还是一致性协同性原则,都是在讲人和权力的关系。人和权力的关系绝对是有道德性或者说是有价值导向的,你看,又是道德性。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第6课。第一和第二个板块中间有一个第3课作为过渡和衔接,在第二和第三个板块之间又有一个第6课作为衔接,这是很巧妙的。请注意Joseph A. Maciariello教授整个的逻辑,田润浓对逻辑特别有感觉,但是如果对课程内容的本质和每个板块背后根本性的那个“根”不了解,就没法设计逻辑,逻辑就是这么展现的。第6课讲批判性思维,还讲了修辞学。为什么在这里插这么一个内容?我来说说我的理解。TTT从一开始介绍德鲁克认为管理到底是什么,管理的历史起源是什么,人、组织和社会的关系等。他这么讲,是颠覆了过去人们对管理的目的和对管理的功能的看法。当他讲生产力和生产率的时候,他说这不仅仅是一个效能问题,而且是一个道德问题,这又是一次颠覆。所以,他是先使用了批判性思维,之后才跟你介绍什么叫批判性思维。他的批判性思维是一以贯之的,从头到尾,但他不会从一开始就交代。他用了一下,让人有体验了,这时候再告诉你批判性思维,你会印象深刻。他接着就继续批判,颠覆人们对权力的看法。

1561971173920363.jpg

第四个板块包括第9、第10、第11课。这个板块从人性、个人的平等权利和机会开始,最后落到人的尊严,讲为什么人一定要有尊严,如果没有了尊严,人不成其为人。这就一定要破解什么是人的尊严,即人有自由选择的权利,人也要为自己的选择承担后果,要承担起责任。同样的,这个板块有极其强烈的道德感,极其强烈的责任感,背后则是极其强烈的同情心。

第12、第13课讲领导力,领导力是第五个板块,领导力是前三个板块,特别是第二、第三这两个板块的自然延伸,因为管理者对权力的运用,他的决策是影响人的尊严的。领导力的教导最后落到“仆人式领导”,就是leadership with servant heart ,发自服务心、仆从心的领导力。它实际上在强调领导者是责任的仆人:你对客户负有责任,那么,你应该是客户的仆人;你对员工负有责任,你也应该是员工的仆人;同理,你对股东、合作者,以及企业所处的社区和社会环境,以至自然环境,都负有责任,你也应该是他们的仆人。最后,你对自身的成长和发展也负有责任,这会引导你去想一个更意味深长的问题:那么,你还应该是谁的仆人?

最后一个是第六板块,介绍社会生态学,准确地说,是讲作为社会生态学的工具的管理,它只有第14课一门课。第14课实际上是没讲完的。因为我们现在使用的是2017年版,在2018年版才把它讲完了。2018年版增加了什么?Joseph A. Maciariello教授引入新技术的革命,结合新技术的出现,来讲创新和企业家精神,讲企业在延续和变革之间,求取平衡的原则以及方法。这是2018年版本中的内容,现在还没翻译成中文,只有英文版。所以,他在讲社会生态学的时候,不光是讲社会生态学的观念,还讲社会生态学的实践,就是用社会生态学干什么。你要在社会生态环境中定位,不仅要为个人做出定位,因为你是个管理者,你还要为你的部门或组织在社会和市场中做生态定位。而且这种定位不是一劳永逸的。随着外界环境的变化,随着组织自己本身的变化,随着个人的改变和成长,要不断的再定位。这就是创新,作为组织,就是找到新的机会,把新的机会变成新的业务,作为个人,也要找到新的岗位,进入个人新的人生阶段。这是最后第六个板块应该涵盖的全部内容。但是我们学的2017年版,只讲了个人的生态定位,即个人的自我管理,没有讲组织的生态定位。这是以后要补上的一课。

总而言之,本课程一共是6个大板块,在这6个板块之间,加插了两个衔接。这两个衔接既是有自己独立的内容和意义的,同时也是一个承上启下的工具。 我会再跟Joseph A. Maciariello教授商讨,建议他最后——虽然我们已经学了九个月,时间很长了,但是我还是觉得不完善——还应该加一个conclusion。这个conclusion就是要回到出发点,才能算完成这一个知识体系的循环。

1561971186840453.jpg

我会建议他增加什么呢?建议增加“信仰和希望”板块,副标题是“人类在张力中的存在”,它既是一个知识体系的归宿或一个循环的终点,也是一个新的探索旅程的开始。这一课的材料,我建议,起码要包括《冷门的克尔凯格尔》那篇文章和《恐惧与战栗》那本书里的选摘,那本书倒不一定全读,但是应该要有一些选摘,否则你就不懂什么叫信仰。

在《冷门的克尔凯格尔》这篇文章里,德鲁克有一些颠覆性的话。我们都说,管理学是以人为本,是关于人的。如果没有了人,没有了人的人生圆满,没有了人的福祉,那它就没意义了,我们的工作就没意义了。可是,德鲁克又指出,人不是中心,不是主人,不是终极目的。他既主张人要独立自主,有批判性精神,要有选择的自由,但是,他又说人不是主人,不能主宰,也不能自治。这是很矛盾的。这该怎么理解?如果你没有宗教信仰,就没办法理解。

在那篇文章里他说了很奇怪的话。这奇怪的话在读圣经的人来看可能是不奇怪的。但是我觉得,读圣经的人也不一定个个都能够真的明白。克尔凯格尔引用《圣经·路加福音》第14章第26节:人到我这里来,若不恨自己的父母、妻子、儿女、弟兄、姐妹,就不能作我的门徒。上帝给人类的爱的福音里面,真正用的字眼儿,不是少爱,而是憎恶。这句话什么意思?我们讲应该是仁爱的嘛,他怎么讲出这些话呢?怎么去理解呢?什么又叫“人类在不可能当中才能得到可能”呢?

有一些话,一开始看一定很迷惑。比如他还说,罪或者说犯罪的对立面不是美德,而是信仰。这一下子就引导你去想什么是信仰。郑洪在总结里一上来就说,我想谈谈通过学习、通过实践,为什么我会信任博雅管理。实际上她是在说,我为什么对博雅管理现在信服了,有了信心了。这个相信了,有了信心了,是通过验证吗?还是通过感应呢?还是通过希望呢?郑洪说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体验,其实她过去是不断的产生绝望,她一直在焦虑中,在希望和绝望的张力或矛盾心情当中。最后,她说终于明白了德鲁克为什么批判极权主义的那种社会救赎—-救世的方案。咱们都知道基督教也有救世军,也是要救世,那么德鲁克的学问是不是救世的学问呢?还是一个救命的学问呢?如果它是救命的,那么,这个命不仅仅是世俗社会里人的生命,而且更是德鲁克或者克尔凯格尔指出的人的终极存在。

1561971221463409.jpg

郑洪也谈到古希腊、古罗马的人文艺术或者说博雅技艺怎么和今天我们要去改善这个世界、这个社会所要的知识和技能连接起来?实际她说的是人类文明的延续和变化,在她总结的结尾,她又提到中庸之道,提到很多落地的东西。这些体悟在德鲁克的《冷门的克尔凯格尔》中是可以得到呼应的。田润浓则提到“底层逻辑”,她从逻辑角度梳理,把它们和辩证法、辨证唯物主义联系在一起。她提到了黑格尔、马克思、以及毛泽东的“矛盾论”,等等。这些无论是唯心主义的辩证法,还是唯物主义的辩证法,它们和《冷门的克尔凯格尔》这篇文章中所提到的“宗教体验”到底有什么不同?注意,德鲁克非常明确的说,那不是辩证法,那不是逻辑,那是一种深刻的宗教体验。我们不可能用辩证唯物主义,或者康德的唯心的辩证法,去解析德鲁克的学说,这是不可能的。小心不要走到岔路上去,它们之间有本质的区别。

这就是为什么我建议要增补一门课或说一个板块。不然的话,我们就会认为对抗邪恶和罪的手段是美德。我们就不会明白它的对立面不是美德,而是信仰。我们也不会明白信仰到底是什么,以及我们在这个世界、在自己的这一生当中,所做的一切努力,跟信仰有什么关系。而这些追问和思考是一个新的探讨的开始。如果我们不能从根本上去探讨这些问题,我们就没有办法理解,为什么德鲁克认为,在现实世界中,我们最终可能实现的,将只是一个虽不完美但尚可容忍、和较少痛苦的社会,并且尽管它不完美,却仍然是值得我们付出持续的努力去争取的 。

吴江燕刚才在分享当中说,她现在比较安心坦然了。她过去很急的要想取得当期成果,现在她明白当期成果不是终极目的,人的自由、尊严和发展才是我们工作的目的和意义。而人的变化是慢慢的潜移默化实现的,有的时候需要很多年。课程上完了,咨询师走了,表面看没有什么变化,有的时候还发生了相反的变化,这时候是多么打击我们的信心啊!

彼得·德鲁克中国管理奖,现在已经征集到105个商学院的院长参与评奖活动。应该说这是一个里程碑式的成就,能征集到105位商学院院长和大学校长愿意参与这个项目,愿意贡献,这真的是一个里程碑式的成就。但是,这是数量,不是质量。质量是所有参与的人在多大程度上能够感悟、能够认可、能够应用德鲁克的原则和精神,不但指导今天的评奖工作,而且影响他们未来的人生和他们的职业生涯。

岳占仁老师说现在华章赠送每一位参与评奖工作的专家一套德鲁克全集。那你想他会看吗?有可能会看。他什么时候能看完呢?不知道。他会不会放在书架上,过多少年之后才想到它?或者才去抽其中一本来看呢?完全可能。但岳老师现在有信心了,他说,即使他们不马上看,我相信它也会产生影响。这就是信心、信念。这个信心建立在什么之上呢?我们现在做的实际上是在建立一种新的管理文化,一种新的文明。而且我们是在旧的基础上,进行创造性的破坏,这个工作绝对不能着急。每一个人的能力有限,影响力有限,每一个人能工作的年头也有限,人的一生都很有限,就是那么几十年。所以我们不能奢望把这个时代这个世界的善事、好事、有价值有意义的事,由我们一个人在我们有限的一生当中都完成了,这是不可能的。

那我们努力的意义何在?可能有些人过了很多年,他回想起来,或者有一些新的事情、人生经历触发了他,他回过头来又翻起了过去TTT学习中他所做的作业,他自己的总结,他读出了以前自己写的时候都不知道的东西。我们工作的意义在这儿,我们等待要发生的变化在那个时候发生。那时候咱们这些人,特别像我这样70岁的人可能已经不在了。那我们的工作还有意义吗?如果我们能够在这种情况下还能安心坦然,还能接受别人的质疑和讽刺,能坦然的面对别人说你这人根本不行,你做这些东西没意义,那我觉得这次学习就非常有成效。这个成效我们已经感受到了,在大家的互动、分享、作业、总结中,都可以感觉到。但这个成效也是刚刚开始发生,这是一个缓释的过程。

微信图片_20190619145427.png

Joseph A. Maciariello教授曾经跟我说过,这个课程的目的是要打通高层次的观念和落地的日常行为之间的中间隔断。我们现在可以看到那6个大板块和那两个小小的承接过渡板块连起来。每一个板块,其实都是一扇窗口,都是其中的一个环节,是什么把它们贯通和相连的?是基本的信仰、核心的价值观。它直指生命的本质,或者叫人类的精神存在,德鲁克认为那就是同理心和同情心,英文字一个是Righteousness, 公平正义;另一个是Compassion,或Steadfast love。 它在我们每一个学习者、每一个教导者的心中。如果没有这种共同的精神上的共鸣,我们就不可能真的有领悟、真的学到东西。

所以,表面看我们在探讨的是工作的效率问题,集体协同工作的效率问题,但实际是从工作到人生的;表面看我们谈的是我们跟周围工作者之间的关系问题,但实际上我们是在从跟他人的关系追溯到自身。我们探讨的问题是从外到内的,也是从今生或者叫此生,到彼世或者叫彼岸的。所以说整个TTT学习的过程是一项人生修炼,是一段真理的探索之旅。

我们新成立了一个博雅管理研究中心,设在洛杉矶的CIAM研究生院。关于它的使命,我跟Joseph A. Maciariello教授取得完全一致的意见,总共四句话:“推广博雅管理,抵制极权专制,建设功能社会,实现(回归)个人尊严”。

我们下一步会在三个领域里开展深入的研究:一个是探讨极权主义的本质、起源;一个是探讨怎么样遏制极权主义,这跟中华文化的中庸之道有很大关系;第三个领域是深入探讨博雅管理背后的信仰和价值观。所有这些都出于我们这些参与者一致拥有的同情心和公义心。

我们特别希望,虽然第一期的学习结束了,但是我们这个群体的互相帮助、互相启发、互相勉励、沟通交流,不会停止,我们可以借助微信群,也可以借助其他的交流沟通的工具。

谢谢大家。


我要回复
您还未登陆! | 登录 | 注册
最新帖子
BCF章程(2021)
BCF章程 - 2021
[创业微课程] 桂启成系列-7 那些未曾改变的事情
[创业微课程] 桂启成系列-6 互联网带来的改变
[创业微课程] 桂启成系列-5 移动代理门店
[创业微课程] 桂启成系列-4 多元化经营的尝试
[创业微课程] 桂启成系列-3 互联网带来的冲击
[创业微课程] 桂启成系列-2 辗转光华长安大厦
[创业微课程] 桂启成系列-1 多面手的养成
王章林学习德鲁克《新的世界观》体会
热门帖子
推荐帖子
田润浓(二)-I期学员学习小结
田润浓(一)-I期学员学习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