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博雅管理的研究实践:管理领域
我在最早接触德鲁克的资料时,对他的研究线路很感兴趣。作为一位早期研究政治社会学的学者,后来转向对微观组织——企业、非营利机构的研究,有点像数学专业去做计算机软件;理论物理转入实验物理;拍电影大片的导演转去拍电视剧,难怪令当时的学术同行费解和惋惜。
学问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但有基础与实用的取向,选择进入哪个领域,与个人的价值观、优势有关系。究其原因,一是他对于极权主义的反思;二是对于民族国家政治治理的失望;三是当时美国社会的组织化趋势,让他认为组织管理将比政治更能有助于建立一个运转良好的社会。以德鲁克的跨学科素养和积淀,从政治社会学转向组织管理学基本上是“降维打击”。如果他当年没有做出这个明智的决策,政治学或社会学领域不过多一个研究流派,而管理学将失去一位开山宗师。
管理实践是德鲁克社会生态学方法论在管理领域的应用实践和外在成果,更重要的是,他通过管理实践来实现作为一个社会生态学家的使命,体现了他不止步于理论而更关注行动的研究取向。揭示利润与责任、使命与成果、一致与分权、连续与创新的四组对立统一关系构成了德鲁克在管理学领域的主要命题,形成了德鲁克关于社会生态系统中的组织生存观、社会责任取向的组织价值观、社会历史变迁中的组织发展观,并旨在以这四个管理命题实现组织的有效运转、以应对社会生态学的命题。
JOE教授在《失落的管理艺术》一书中,系统梳理了德鲁克管理理论的营养源泉,以及对他们观点的扬弃。见前图。其中特别引我注意的是玛丽·帕克·芙丽特,“现代管理学之母”,将民主原则运用于商业,研究商业组织中权利与冲突理论、人的发展,对德鲁克影响最大的管理学者。正如德鲁克提到:“她就社会、人和管理提出的基本假设远比当时的管理学学者提出的假设更接近事实,甚至今天的许多管理学专家提出的理论也望尘莫及”,并把她称为“管理学的先知”。
芙丽特是一位具有重大建树的一流学者,在丰富多彩的一生中一直挑战常规思维,在政治学、经济学、法学和哲学方面都有着极高的素养。这种不同学科的综合优势,使她可以把社会科学诸多领域内的知识融会贯通,在管理学界提出了独具特色的新型理论。在技术至上和个人主义的美国,芙丽特的思想没有引起当时人们足够的重视,但在大洋彼岸的英国,由于有组织的工会比较发达,她的思想受到了一定的关注;尤其是在强调群体的日本,芙丽特的思想得到高度赞扬。随着社会的发展,美国人又重新发现了芙丽特,在80年代新公共管理运动的“重塑政府”浪潮中,芙丽特的思想成为政府变革的渊源。
值得关注的是,芙丽特对民主的理解与法国伟大的政治思想家托克维尔(深刻影响了德鲁克的社会生态学家)十分契合,在政治哲学方面,芙丽特是托克维尔的思想传人,是对托克维尔理论的具体实践。
更有趣的是,芙丽特在生命的晚年,毅然决定改变学术旨趣,从潜心研究了大半辈子的政治科学中抽身,全身心地投入到了企业管理的研究中,在企业组织中建构她的和谐社会,开辟了一条通过企业组织的民主化管理来促进整个社会生活方式变革的道路。从政治哲学转向企业管理,德鲁克似乎与她做出了相同的选择。
德鲁克研究管理的方法:苏格拉底式提问
苏格拉底,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公民陪审员,父亲是雕刻匠,母亲是助产妇。苏格拉底说:“我的母亲是个助产婆,我要追随她的脚步,我是个精神上的助产士,帮助别人产生他们自己的思想。”他认为知识并不是灌输给人的,而是人们原来已经具有的;人们已在心上怀了“胎”,不过自己还不知道,苏格拉底像一个“助产婆”,帮助别人产生知识。“助产”知识的方式,就是著名的苏格拉底式提问——他先假设自己是“无知”的,通过连续的一系列提问促进对方不断深入的去思考问题,帮助对方厘清思路、澄清概念、纠正原来的错误观念、并帮助人产生新思想。作为世界文明史上一流的思想家,苏格拉底没有任何著作,他所有的思想和智慧都由学生柏拉图和色诺芬(德鲁克认为色诺芬的著作《居鲁士的教育》是第一本也是最优秀的领导力经典)记录,以苏格拉底与他人的问答方式体现。
很显然,德鲁克对管理的研究和管理咨询继承了苏格拉底式的提问方法。不论是对组织事业理论的追问、对非营利组织的经典5问、对个人自我管理的追问,还是社会生态学家分析方法的5个问题,都是苏格拉底式的提问。
由此也就理解了德鲁克的管理咨询方法。他的咨询完全不同于公司化运作的管理咨询。威廉·科恩在《跟德鲁克学管理》中给我们解密了德鲁克的管理咨询方法:从来都是单枪匹马,没有秘书没有团队;通过提问来咨询和启发客户(比如,“你的客户是谁?客户没有被满足的需求是什么?如何去满足客户的需求?假如你还没有进入过这个行业,你今天会进入吗?如果答案是不,你将采取什么行动?……)德鲁克的重点在于提醒客户该做什么,而不在于告诉客户如何去做;他充分利用“无知”的优势(德鲁克认为,有时候无知胜过经验,这一点和苏格拉底一样),充分发挥了他作为在思维方式上的优势,小心翼翼地避开行业知识的陷阱(因为在这一点上,客户所拥有的行业知识和经验总是超过了任何管理咨询顾问),启发顾客找到了问题的症结,用自己的经验和智慧解决问题。
德鲁克管理学的主要命题:
▲ 利润与责任
企业的利润和责任是一对极具张力的存在,利润和责任的对立统一是德鲁克管理命题组里最为重要的命题,是其它命题的基石,是关于企业为何存在与有何意义的思考。德鲁克以“企业的目的是什么”搭建了利润和责任之间的桥梁。
熊彼特关于企业的“利润是道德,创新是责任”理论和经济学分析为德鲁克提供了极大的支撑,一个公司只有合理的盈利,才能承担其应付有的责任、做出社会贡献。马克思以“剩余价值论”挑战资本主义,认为利润来源于剩余价值;熊彼特则以创新理论挑战了马克思的剩余价值论,解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内在动因。
如果企业存在的目的只是获取利润,企业这种组织形式将演变为人类社会的怪兽、个人“异化”的原因(正如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德鲁克用“企业的目的是什么”的回答,将利润合法化、伦理化、责任化,解释了企业利润、企业、以至资本主义存在的合法性和道德性,为企业这种组织形式建立了道德上的立足之本。在熊彼特的基础上,德鲁克批判了亚当·斯密“经济人假设”,旗帜鲜明地提出:
↘ 企业的目的必然存在于企业的外部。事实上,它必然存在于社会中,因为企业是社会的一个器官。企业不可能脱离社会而独立存在。
↘ 关于企业的目的只会有一个正确的定义:创造顾客。
↘ 因为企业的目的是创造顾客,因此它有且仅有两个基本职能:一是营销,二是创新。
↘ 利润不是企业行为和企业决策的理由、原因和理性,而只是它们的检验标准。
惠普公司创始人之一戴维·帕卡德也认同德鲁克的观点,在其著作《惠普之路》中这样说到:“公司为什么存在?我们为什么要办公司呢?我想许多人错误地认为办公司就是为了赚钱。虽然赚钱是公司的重要成果之一,但是我们必须进行更深一步的研究,我们必然会得出如下结论:一些人走到一起,并以我们所说的公司的形式存在,以便能够集体地成就一番单靠个人力量不能成就的事业,即为社会做出贡献”。
▲ 使命和成果
企业明确了自己的存在目的之后,直面的是使命和成果之间的张力,实际上就是个体(企业)和整体(社会)之间的张力。相对于社会,身处其中的每个企业都是个体。从社会生态学的角度看,个体和整体之间永远存在张力。企业只有找到自身在社会生态中的合理角色、并发挥相应的有效功能,才可能协调张力。德鲁克以“事业理论”建立了使命与成果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如何界定企业的使命、并取得期望的绩效呢?他在《成果管理》、《管理:任务、责任和实践》中提出的“企业使命和战略目标”的理论,成为经营战略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事业理论解释了如何将社会和组织结合在一起的良性机理。
事业理论包括三个部分的一系列假设。第一部分是关于组织环境(社会及其结构、市场、顾客以及技术)的假设,即这个组织因为什么取得回报、客户为何付钱给你;第二部分是关于组织独特使命的假设,即一个组织认为什么结果是有意义的、由于自己的存在可以让经济和社会发生哪些变化;第三部分是关于达成组织使命所需核心能力的假设,即这个组织必须在哪些方面表现出色才能确立领先地位。这三方面的假设必须彼此匹配,而且必须与现实相符。事业理论必须得到所有组织成员的理解。
在方法上,德鲁克依然通过苏格拉底式的追问,帮助企业厘清自己的事业理论。
▲ 一致与分权:
界定组织的使命、目标后,需要有恰当的组织结构来承载任务、实现目标、达成绩效,“恰当的结构不是成果的保证。但是,不恰当的结构会让创造成果的努力半途而废”,如何调和目标的一致性和分权的张力,这就涉及到组织中权力的合法性、权力的分配设计问题,。德鲁克认为管理权力以社会合法性为依托,合法性源于良好的绩效、员工作为人的发展以及随之产生的积极的社会效应。好的企业领导需要营造一种社区和为实现企业目的的健康氛围。分权制是组织资源产生绩效最好的方法,并将其视为基本的组织原则。
▲ 连续与创新:
这一对立统一命题是保守与变革的命题在组织层面的运用。德鲁克的“创新和企业家精神”研究了组织如何在连续中有目的的、系统地创新,不仅指出了创新的来源、创新的原则和禁忌,还为创新组织设计出了清晰的实践路径。
5. 博雅管理的研究目的:终极目的指向“人”
德鲁克的研究始于人、终于人。始于对人的基本假设,终于对人的终极关怀。从第一本书开始,他所写的一切无不在洞察人性,笔端如有人本主义的晚风。在他的著作中,我们经常看到一些有关人的名词,如“灵性人”(spiritual man)、“知识人”(intellectual man)、“经济人”(economic man)、“工业人”(industrial man)、“英雄人”(heroic man)、“完整的人”(a whole man)和“自由与平等的人”(free and equal man)等概念。
德鲁克的人本主义维度,使得他从未像其他思想家一样陷入对社会力量、物质力量的迷信,在他的心目中,组织中人的活动始终是最重要的,“组织就是人的努力”(corporation as human effort)。他选择管理学,是因为他没有兴趣将精力投入到经济学的物的世界里,他研究活生生的人。
在德鲁克的人本主义有别于道貌岸然或多愁善感的人本主义,也有别于慷慨激昂、谈锋甚健却让人不知所云、充满终极关怀却跟现实生活非常隔膜的人本主义。他的目的是帮助人在组织中找到地位、实现价值;帮助人在社会中完成人格;并发展人的能力、培养人的品格、提高人的思想。自由与责任、角色与功能、领导与服从这三个命题构成了德鲁克人本主义研究的主体内容。
▲ 自由与责任
自由与责任是关于“人”的命题中最基础的一对关系。存在于组织中的人,怎样才能弱势的自己不受组织伤害?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不一致怎么办?个人利益和组织利益发生冲突时怎么办?
德鲁克用“目标管理和自我控制”(即MBO,我仍然采用老版的翻译)为这一对看似对立的概念建立了统一的可能性。通过把客观需要转化为个人目标,它可以保证取得杰出绩效,以承担责任而实现个人真正的自由。德鲁克明确指出:
↘ “企业需要的是一种管理原则。这种原则将使个人的力量和责任心充分发挥出来,与此同时,为人们的注意力和努力指明共同的方向,建立起协作关系,并使个人的目标与公共的利益相互协调。”
↘ “唯一能够承担此重任的原则是目标管理和通过自我控制进行管理。”
↘ 因为MBO“使得公共利益成为每个管理人员的目标所在。它以来自内部的更严格、更苛求、更有效的控制替代来自外部的控制。它激发起管理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不是因为有人叫他做某些事,或是说服他做某些事,而是因为他的任务的目标需要做某些事。他付诸行动,不是因为有人要他这样做,而是因为他自己决定他必须这样做——换言之,他像一个自由人那样行事。”
↘ 关于MBO的适用范围,没有人比德鲁克自己讲得更清楚:“目标管理和自我控制可以合法地称之为管理的‘哲学’。这一哲学建立在管理工作的概念上,建立在对管理人员具体的要求和管理人员所面临的障碍的分析上,建立在人类行动,人类行为和人类动机的概念上。归根结底,它适用于每个管理人员,不管他的级别和职能如何。并且,它也适用于任何一个企业,无论是大企业或是小企业。通过将目标的要求转化为个人的目标,它使企业的经营业绩得到保证。”
▲ 角色与功能
身处于组织和社会中,每个人现实的角色和期望的功能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是永恒的主题。最常见的现象是,由于种种不同的原因,员工在既定的岗位(角色)中,不能发挥自己的能力、或者不知道自己应该发挥什么能力。是换岗位?换公司?个人如何在组织和社会中自我实现?德鲁克以“自我管理”给出答案。
在这个命题中,德鲁克存在主义的基本哲学特征再次显现:“人的存在先于本质”。这里德鲁克所说的“存在”是指没有任何本质的、纯粹的主观性,经理人或知识工作者就是这样的存在;先有纯粹的主观性(即人)存在,然后才说明自身,即由他自由选择和创造自己的本质;这种自由(选择的自由)是绝对的;因此,人是绝对自由的,“人就是自由”,“存在”是不断的超越。存在先于本质的思想,表明了人的存在是主观性的,人是自为的,可以按照自己的愿望和意志去设计自己、决定自己。主观性的意义在于:自己选择、自我造就。德鲁克用最通俗易懂的话为个人提出了“每个人都要做自己的CEO”的宣言,并用苏格拉底式的提问为个人梳理了一条行动指南:
↘ 我的优势是什么?我的工作和学习习惯是什么?
↘ 我的个人价值观是什么?
↘ 我属于哪里?——基于对前面问题的回答找到自己的角色和定位
↘ 我可以贡献什么?——我能发挥/应该发挥什么功能?
↘ 维系人际关系的责任——其他人也是独立存在的“人”,需要了解他们的优势、做事方式和价值观,并承担沟通的责任,“我”才能有效地发挥功能。
↘ 我们的下半生做什么?——知识型社会中,人的寿命经常超过组织的寿命(人类历史上的首次),知识工作者应该规划人生下半场。
▲ 领导与服务
人在组织中,在人与人的关系范畴,会一直处于领导或被领导的状态。德鲁克有关领导力的论述,认为两者是可以相通的,或者说可以实现对立的统一。领导力的本质是价值观领导,而不是魅力领导。领导者和使命、组织、追随者、价值观的关系中,最基础和要害的是价值观的关系。在TTT的德鲁克领导力模式学习中有详尽论述。
结语
对德鲁克管理思想的好奇心促使我参加了博雅管理TTT的学习。回顾从接触德鲁克理论到现在,大约有十五年的时间,进步缓慢。如果以10分制来自我评估,前四年对德鲁克的了解大约为1分,虽然听了DA大部分课程、浏览了德鲁克主要的管理学著作,但是浮光掠影,只见皮毛;后来的十年时间,在具体的管理实践、参与企业咨询、明德知行德鲁克学习产品的开发过程中,对德鲁克的了解增加到2分,虽然更深入学习了几棵“树木”,但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TTT学习帮助我开始寻找内在的联系,尝试梳理一个理解德鲁克理论全貌的粗糙框架,感觉又进步了1分,自我评估现在可能有3分。
在学习过程中,还有很多概念不清晰、很多内容不理解,新的疑问也不断浮现:
▲ 即便作为个体的每个组织都能通过良好的管理取得绩效、作为整体的社会就能成为良好运转的社会吗?就好像纳什博弈论中的“囚徒陷阱”,当陷入“困境”的每个人都做出了最有利于自己的决策,从整体来看却没有取得最好的成果;
▲ 德鲁克用人和器官来比喻社会和组织,每个器官都依照自己的角色定位发挥正常功能,人体就会健康,但是人体中不同器官之间是不会变化的,手指不会变成心脏。社会中经常出现小组织发生质变,成长为一个完全不同于以前的角色,例如国家作为组织的一种形态,当弱国发展为强国,这种情况下是依从怎样的法则吗?
▲ 当德鲁克对于由民族国家、企业来实现社会良好运转的期待失望后,非营利组织能承担起决定社会良好运转的重任吗?非营利组织作为人类在“现世”实现自我救赎的具体组织形态,能救赎国家、企业、个人的“罪恶”吗?
▲ 在地球资源有限的大前提下(虽然人类在致力于发现新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方法和利用率),人类还是基于存量经济在发展的,一部分人的资源获取免不了建立在另一群人的资源损失上,哪个领域的学科研究或哪个组织能协调这个矛盾?正如在梵蒂冈,教皇方济各谴责“看不见的市场暴政”,建议“经济要回归到为人类服务”。但是当国家被资本绑架时,有什么力量能帮助国家回归正途?
▲ 人性中无限的权力欲望的危害性大于物欲的危害性吗?资本主义以不断创新而发展进步,同时也极大地激发了人性中的贪婪、享乐、物欲,这是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吗?
▲ 资本主义的本质矛盾/断层是什么?熊彼特的创新理论能圆满地解释资本主义发展的内在动因吗?
▲ 当今以美国为代表的市场经济是越来越自由还是越来越垄断?技术的一日千里,以google和facebook为代表的创新型企业在很大程度上受益于它们的“市场支配地位”,这是因为科技巨头通常受益于网络效应,比传统市场更能做到赢者通吃。一般老百姓看到的世界是这样的:胜者释放充满不确定性的浪潮,同时在救生艇为自己保留了豪华舱位。
▲ 即便企业家们认识到企业的目的不是利润,但是当企业被资本绑架时(如成为上市公司后),有多少企业能将责任置于利润之上、将追求企业的长期价值置于股东要求的短期投资回报之上?即便自由经济是真的自由,身处其中的企业是“自由”的吗?
▲ ……
德鲁克可能已经讲清楚了这些问题,以我目前的认知水平还没有理解到;或者有些问题的答案在基本常识中,我因缺乏政治学、经济学等学科的基本知识,所以有所困惑。今后还需要以更宽阔的视角去学习、在更深入的层面去实践。在经典著作中,这世上没有过时的故事;过时的,不过是讲述故事的方式。
现在我正在参与开发明德知行基于德鲁克管理理论的学习产品,通过TTT学习,更坚定了两件事情:
▲ 德鲁克管理理论的优势是思维模式和方式,我们可以为客户创造的价值是激发客户的思维,而不是单向的知识传递;在选择帮助客户理解德鲁克理论的工具上,应该倾向于选择思维类型的思考型工具;
▲ 学习产品中,我们的核心价值是设计苏格拉底式的系列提问,这就建立在对德鲁克理论和他的问题的深刻、全面的理解上,而不是片面地、断裂地用德鲁克的“终极追问”让客户难以回答,也不能简单地将德鲁克的问题分解为几个小问题。读懂德鲁克,嚼透其内在逻辑和底层假设,才能设计出客户界面友好的、灵活多变的、又能将客户思维激发到一定深度的好问题。
最后,感谢JOE教授精彩的课程设计和阅读资料甄选;感谢邵先生和黄老师良苦用心的全程辅导和不厌其烦的答疑解惑;感谢同学们的思维激发、观点碰撞、知识补充和帮助陪伴。这篇学习小结,是致谢,同时也是对我自己在9个月中时间和精力付出的一个小小的交待。